当前位置 :主页 > 茶叶百科 > 内容正文

明代与清代的茶馆发展

【 发布时间:2020-01-31 】

明中叶以后,跟着城市的繁荣,社会风气也发生了变化。很多人信奉“穿衣吃饭,便是人伦物理”(李贽《焚书》),也开始追求世俗爱好和个人心性。像袁宏道就在《与龚惟长先生书》中公开鼓吹要“目极世间之色,耳极世间之声,身极世间之鲜,口极世间之谭”。这促进了社会处事业的成长,也将文学家的目光引向时俗物用。所以相对于以前茶肆多呈现于史料典籍,到明清时期茶馆则冠冕堂皇地成为浩繁文学故事的载体,成为多方文学圣手的描绘对象。明代茶馆不用茶鼎或茶瓶煎茶,而以滚水浇之。这种简便异常并沿用至今的吃茶喝茶方式的盛行,得益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无心插柳。明代文震亨撰写的《长物志》称此:“简单便异常,天趣悉备,可谓尽茶之真矣。”而“茶馆”一词,在现有明以前资猜中不曾呈现过。直至明末,在张岱《陶庵梦忆》中有“崇祯癸酉,有好事者开茶馆”。此后,茶馆即成为通称。茶馆是旧时曲艺勾当场所。北方的大鼓和评书,南方的弹词和评话,同时在江北、江南益助茶烟怡民悦众。茶摊则远比茶馆朴拙得多,明末在北京呈现了只有一桌几凳的简朴茶摊,于街头柳巷,摆起粗瓷碗,广卖大碗茶。简简单单,一经发生,便缔造了以后响当当的北京大碗茶的招牌。茶馆的真正鼎盛时期是在中国最后一个王朝